·

wb utddvgrwsm

PDKYUY:

《喜宴》上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安选择的话题却于今日仍有极深远的意义。影片整体基调是笑中带泪的,喜剧的色彩缓解了全片层出迭现的冲突、矛盾与尴尬。影片的结尾也以一种安抚人心式的妥协指出了一条没有出路时的出路。
男主高伟同是矛盾的中心人物,是四面围困下的所谓新一代青年。抛开同性恋及其社会意义不谈,他所象征的正是多元价值冲击下的困惑者。自我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孝道、婚礼习俗、抱孙子等等)与自身身心特性(此处并不把西方文化作为对比项,因为影片中展示出的西方人并不都是开放包容同性恋现象的)在他身上激烈冲突着。无论皈依哪一方,都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痛苦。而美国这一社会环境,则对他起着再社会化的效果。于是,原本在中国大学中不敢与别人不同的他,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这便是自我与社会相互冲突、相互磨合的过程。
我之所以认为影片的结局是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出路,是因为男主并没有做出选择,也没有在自我与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平衡。真正做出选择,或者说是退步的是男主的父亲。父亲是中国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中权力和威严的象征(根据社会学调查,尽管母亲常常付出更多,父亲却是孩子更尊敬的对象),有时候也象征着顽固不化。于是这种尊敬常常在青少年时期变成抗拒、挑战,也就是影片中父亲也曾经历过的“逃家参军”。一个家庭权力和威严在父子两代之间的转移、交接,往往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影片展示了家庭内部层面的冲突、妥协。但影片终究是经过美化的,在真实的生活中,父亲可能依旧暴跳如雷,可能将孩子一切异于自己的视作错误的。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出路何在呢?当我们的本我(天性,如性取向)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试图争取社会的理解,或者通过沟通与他人达成微妙的共识呢?如果我们的这种本我是不会危及他人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社会做出一些让步呢?

评论

热度(31)